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聚焦現代化產業鏈核心人才-機械制造篇
制造業長期以來都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上周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列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作為制造業的兩大關鍵指標,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及采購經理人指數在年初觸底后均實現了顯著反彈。其中,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0.8%,年內首次由負轉正。而采購經理人指數在2月觸底之后便開始連續處于50的榮枯線之上,體現了國內經濟總體的穩步復蘇。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因過度依賴全球分工而處于被動局面,國內經濟逐漸轉向以內循環為主,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等方式共同促進國內國外共同發展的雙循環模式中。在外循環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當前,內循環仍能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比如通過科技革命和數字化生產帶來的產業升級、“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由國內多樣化消費需求所帶來的“消費升級”這三者為主體的良性內循環持續驅動經濟發展。
一、需求縮減,如何留住核心生產力?
在本次調研中,55.8%的企業認為疫情所導致的需求縮減是最大的挑戰。人力成本管控成為了關注熱點。不少企業針對人力成本的節約也開始了不同嘗試,比如通過更加保守的招聘,凍結編制,高管降薪等等動作來控制人力成本。
薪酬方面,2020年機械制造行業一類城市平均薪酬增長率(不含晉升)為4.7%,較去年下降1%。此外,41.1%的企業選擇凍結本年度薪酬增長,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而對于2021年,企業普遍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受訪企業的平均調薪率(不含晉升)預計將達到5.0%。此外,有6.7%的企業預計將在2021年凍結薪酬增長。
然而,單純地進行人力成本控制并不是長久之計。在有限的資源下,將人力成本向部分關鍵部門及員工傾斜成為了許多企業的選擇。例如,由于市場需求的降低,許多企業開始對應減少生產部門的人員比例,而將更多的編制分配給技術服務、銷售及相關部門,力爭通過銷售手段提升現金流,度過疫情難關。
而另一方面,如何保留核心勞動力隊伍也是疫情期間機械制造企業需要關注的關鍵問題。雖然截止今年上半年的流動數據顯示,機械制造行業整體主動離職率為7.2%,低于過去五年,但其中,藍領員工的主動離職率卻達到18.4%。調研顯示,職業發展機會有限、薪酬缺少外部競爭力、工作與生活不平衡、對工作地點或環境不滿等成為了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企業如果能夠在疫情時期保留一支成熟的核心生產團隊,也就能夠在未來的復蘇與反彈中占據先機。對于企業而言,應當借著疫情所帶來的暫時性的需求縮減的時間窗口,針對藍領員工的職業發展及工作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改進。例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推出加速晉升計劃、跨部門輪崗、彈性工作制、提升工作環境等。
-
機械制造:協會預警不正當競爭行為 助力成長質量提升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分會3月22日發布《中國挖掘機械行業市場不正當競爭風險提示函》,提示行業內有部分企業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商務政策存在嚴重過度競爭傾向,低首付、零首付再現,價格戰升級,一定程度影響當前挖掘機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
財經)通訊:疫情難阻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國際化腳步
新華社美國拉斯維加斯3月13日電通訊:疫情難阻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國際化腳步 新華社記者黃恒 譚晶晶 第35屆美國拉斯維加斯工程機械展本周舉行。這是世界三大工程機械展之一,每三年一屆,迄今有近百年歷史,也是全球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競賽的舞臺。徐工集團、山推股份、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股份和山河智能等中國企業如約出現,令參觀者們感慨中國制造的硬核實力。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以高質量發展向機械制造強國奮進
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主導產業。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步伐,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機械工業經歷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改革開放40多年的跨越發展,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發展成就斐然。
-
德媒:中國機械制造出口或擴大領先優勢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參考消息》日前刊登德國《明鏡》周刊網站的報道《中國的機械制造商將德國競爭對手越來越遠地甩在身后》。文章摘要如下: